俄乌再次交换阵亡者遗体:41具交换909具,比例高达1:22!_乌军_俄军_战场
俄乌战争打了这么久,大家的目光大多聚焦在战场上的炮火纷飞、战略博弈,可很少有人留意到,在这残酷战争的背后,还有一些特殊的“交易”,比如战俘的交换,阵亡者遗体的交换。这背后,其实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,也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,看清这场战争的真实面貌。
大家都知道,战争一旦打响,死亡如影随形。俄乌双方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兵力,上千公里的战线上,无数年轻的生命被卷入这场残酷的纷争。在激烈的交火中,士兵们不幸牺牲,而妥善处理他们的遗体,既是对生命的尊重,也是给家属的慰藉。不过,由于俄乌双方处于敌对状态,直接沟通交换遗体不太现实,这时候,中东国家阿联酋挺身而出,承担起了协调的重任。在战俘交换上,双方基本遵循1比1的比例,可到了阵亡者遗体交换这儿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,比例悬殊得让人咋舌。
就拿4月18日最新的一次阵亡者遗体交换来说,乌军用41具俄军阵亡者遗体,换回了909具己方的阵亡者遗体。这比例,达到了惊人的1比22。咱们平常在网上,总看到有人说俄乌两军打得“有来有回”,可这遗体交换的比例,却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,简直太夸张了。从数字上看,这意味着乌军手里只有相当于俄军一个加强排的遗体,而俄军手中的乌军遗体,数量却相当于一个加强营。难道说,俄乌战场的双方战损比真的夸张到这种地步了吗?
展开剩余72%仔细想想,应该不至于。要是战损比真这么悬殊,俄军要是拼一拼,付出些伤亡代价,早就把战线推到第聂伯河了,这场战争恐怕也早就结束了。但现实情况是,俄军虽然在推进,可速度并不快。所以,这个1比22的阵亡者遗体交换比,并不能代表双方真实的战损交换比例。不过,这悬殊的比例背后,却透露出不少关键信息。
先看乌军这边,他们能控制的俄军阵亡者遗体少得可怜,这说明啥呢?说明乌军很少能成功占领俄军阵地,就算偶尔打进去了,也没办法稳稳地控制住,更别提从容地打扫战场,把俄军阵亡者的遗体带回去了。就拿乌军最近对别尔哥罗德方向的攻击来说,他们费了好大劲,一度冲进了两个村子,可还没站稳脚跟,就又被俄军给赶了出来。在这种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,哪还有精力去管俄军的遗体啊。还有在红军城等方向的反击,乌军也是一样的套路,冲进去后守不住,只能被迫撤退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最多也就是拍几张俄军遗体的照片,想把遗体带走,基本没可能。甚至,那些突入村内的乌军,由于后续支援跟不上,往往很快就阵亡了,最后,他们自己的遗体反倒被俄军给收走了。
再把目光转到俄军这边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俄军对于占领区域的巩固能力很强。比如说,俄军对库尔斯克区域反攻后,乌军到现在都没能再打回去;推进到苏梅州方向后,乌军同样无法将俄军驱逐。这样一来,那些在战区阵亡的乌军,自己人根本没办法回收遗体,毕竟活人都进不去。而俄军因为掌控着战场主动权,打扫战场的时候,就会顺便把乌军阵亡者的遗体收殓起来。
不光库尔斯克——苏梅方向是这样,其他俄军推进的地方也都如此。时间一长,俄军手里掌握的乌军阵亡者遗体自然就多了。据说,俄方部队都反馈,有些被炸得残缺不全的乌军阵亡者,他们都不太愿意去收殓了。这就导致,这些乌军阵亡者很可能永远都被列为“失踪者”。要知道,失踪人员和阵亡人员的待遇可完全不同,对于那些家属来说,亲人失踪,心里总是抱着一丝希望,可又得不到确切消息,这种煎熬太痛苦了。相比之下,那些遗体被俄军收走,最后能通过交换回到乌克兰的阵亡人员,其实还算“幸运”的,至少家属能给他们安葬,相关的抚恤也能落实,也算是给家属一个交代。
所以说,俄乌之间阵亡者遗体的交换,更多反映的是双方对战场的控制程度。这1比22的悬殊比例,恰恰证明了俄军的进攻更有效,每一次推进都能实实在在地巩固战果,控制战场;而乌军的进攻往往是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,有开头没结尾,根本没办法有效掌控战场。从这里,我们也能看出战场的优势究竟在哪一方。
当然,虽然这一比例不能代表真实战损比,但从实际情况来看,俄军在真实的战损比上也是占优势的。只不过,这个比例远没有1比22这么夸张,大概也就是1比3左右。可别小瞧这1比3,战争的规模一大,哪怕是这样的比例,也会让俄军承受巨大的损失。前段时间,俄反对派收集到的俄军阵亡者信息就超过了10万人,这还不算顿巴斯地区的兵员,以及可能遗漏的数据。由此可见,俄乌之战打得有多惨烈。想当初,30多年前,俄乌还同属一个国家,如今却兵戎相见,双方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。这场战争,不知道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,又有多少人失去了至亲至爱。真心希望,这样的悲剧能早日结束,和平的曙光能尽快照耀这片土地。
发布于:山西省上一篇:iG赛后群访 TheShy: 要准备好对战Ale的英雄 跟队友们配合好打团
下一篇:没有了